小耳症的治療現況(下) - 新時代的可能

組織工程自概念提出後,經過多年發展,在穩定度及支架材料的發展仍不如預期,近期也有直接列印支架及軟骨細胞的報告,但缺乏長期的追蹤報導。近期的一個跨國的研究,以患者自身為培養基培養軟骨支架植入人體,長至6年的術後報告,患者耳朵形狀仍可合理的維持,組織工程總存在著令人想像空間,但仍需一段時間的發展及方法、費用的普及。

我個人認為在3D影像技術真正深刻應用在外耳重建之前,耳朵重建算是一個古典、經典的世代。

photo by Chen-Lin Chen

 

伴隨著電腦運算能力的提升,3D設備的取得的便利,耳朵重建算是進入了數位的世代。我們有許多數位影像的儲存、模擬,這大約從21世紀就快速的發生,我們應用於面積的計算,3D模型的建立,但3D數位影像及3D template最初在外耳重建的應用,總存在著眼高手低或搔不到癢的窘境,究其原因是雖然3D影像可以呈現漂亮,但是材料的限制,尤其是以肋軟骨雕刻組合,根本就沒有辦法做出3D影像或模型的型態,所以數位影像的發展很長一段時間,真沒有真正促成外耳重建結果的大幅進步,但我們對耳朵的立體型態理解似乎更多了。

如果患者選擇了人工材料,就可完全執行客製化人工材料支架(Patient Specific Implant)的製作,外耳手術除了以前強調的藝術性,加入了數位測量電腦工藝的養分,可以說是耳朵手術的一次工業革命。這也是近期的發展。

當然,耳朵手術成功的因素不只一種,皮膚的覆蓋同等重要。我們下一步的努力應該是找出性質和肋骨一樣,又可以客製化,最好是還具有彈性的Biomaterial,如此一來,手術似乎談笑中短時間就可完成,這是我們的夢想。

image by VPanteon

人工材料的使用雖然可以免除患者肋骨手術的痛苦,但它存在著覆蓋較不穩定的缺點,在早期的應用型態,並沒有辦法客製化,所以應用上並不普遍。隨著覆蓋概念及方法的改進,以及3D影像技術的應用,在2009年我們首先發表客製化人工材料支架Patient-specific implant (PSI) 的文章後,外耳手術被一舉推向另一個世代,也就是在3D數位影像世代。早期空有資料無法具體實踐的處境,現在進入了3D影像PSI的世代,似乎鏡像重建的想法,已經具體可行,這徹底顛覆了過往手術的限制。現今外耳手術,每一位患者都接受3D攝影模型製作,如果選擇自體肋骨移植,也會盡量參考3D模型執行。

Next
Next

小耳症的治療現況 (上) - 舊術式的限制